疑病癥主要是指患者擔心或認為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的身體疾病的持續專注。患者主訴身體癥狀,反復求醫。雖然重復體檢都是陰性,醫生的解釋也沒有相應疾病的證據,但這并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往往伴隨著焦慮或抑郁。
據《澳大利亞人報》 10月9日報道,英國一項研究表明,焦慮癥和疑病癥患者忍受疼痛的能力和其他人一樣。此前的研究表明,疑病癥患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疼痛,對疼痛的耐受力也更低。然而,英國白金漢大學心理學系的最新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遭受的痛苦強度是一樣的,個人性格似乎對此沒有影響。
在《英國疼痛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專家讓76個人把手放入冷水中,然后觀察分析他們的反應。專家記錄了這76人第一次感到疼痛,最后受不了把手泡在水里的時間。
結果顯示,對測試前的疼痛極度焦慮的人和對測試感到放松的人感受到的疼痛基本相似。
研究員詹娜吉列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令人興奮。據我們所知,還沒有人測試過神經質、內向思維和疼痛預期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調和的。我們的發現顛覆了大量的人格研究成果?!?
詹娜補充說,這項研究是健康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平臺,它挑戰了我們的傳統觀念,即個人性格可以改變我們預期和感受的疼痛程度。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考慮疑病癥患者和其他人的區別。事實上,并不一定是他們的個人性格導致他們害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