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代謝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都與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代謝潛能的改變有關。到目前為止,基于測序的腸道菌群研究都是從微生物組組成比例變化的角度來描述腸道菌群的這些不良狀態。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比利時魯汶大學的耶魯安雷斯教授及其團隊發現,當談到腸道細菌的含量及其與健康的關系時,不僅腸道細菌的比例更重要,它們的數量也更重要。他們還證實,他們開發的一種新方法可以快速準確地確定糞便樣本中的細菌含量。相關研究成果于2017年11月1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篇論文的標題是“定量微體分析將腸道群落變異與微生物負荷聯系起來”。
Raes教授說,“我們開發的這種方法是對糞便樣本中的細菌細胞并行進行微生物組測序和流式細胞術。這兩種工作流程的結合使我們能夠生成真正的定量微生物組圖譜,該圖譜以每克樣品中的細菌細胞數量而不是它們的比例來表示。”
根據Raes團隊的說法,定量微生物組確實可以產生重要影響。
Raes教授說,“到目前為止,比例分析法一直是微生物組研究的標準方法。但是,在沒有定量數據的情況下,比例數據并不能告訴你某個特定的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是否真的變得更加豐富。比例的上升可能只能說明這種有趣的細菌物種只是在維持其初始水平,而其他分類細菌都在下降。這使得很難將微生物組數據與定量健康參數相關聯,并推斷疾病機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我們離解決這個問題更近了一步。”
2012年,Raes教授和他的團隊啟動了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該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群體水平微生物組監測項目之一。該小組從健康志愿者身上收集了3000多份糞便樣本。這種收集使他們能夠評估非患病人群中微生物組的變化。這項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的結果對于理解Raes實驗室的定量微生物組發現至關重要。
Raes教授說,“使用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的數據庫,我們可以根據定量微生物組數據確定腸道菌群的一個腸型。這類腸道菌群的特點是微生物含量低。它含有低豐度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在維持健康的腸道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雖然我們確實觀察到這種類型的腸道菌群存在于少數健康志愿者中,但它是迄今為止克羅恩病患者中最常見的腸道菌群。”
魯汶大學的胃腸病學家Sverine Vermeire教授說:“使用定量微生物組,我們觀察到克羅恩病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含有的腸道細菌比健康志愿者的少50倍。這種細菌豐度的顯著下降似乎是羅恩病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的關鍵因素。下一步將是找出腸道細菌細胞數量減少是否會增加你患克羅恩病的風險,如果是的話,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阻止它。”
本文來自生物谷。更多信息,請下載生物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