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艾滋病新藥的出現和雞尾酒療法的廣泛應用,艾滋病已經成為一種在規范化診斷和治療下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其中,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的艾滋病病毒載量,甚至降低到檢測不到的水平。
然而,ART仍然無法治愈HIV感染。踢殺療法是科學家正在探索的一種潛在的治療策略。近日,《柳葉刀》公布了首次探索ART聯合“踢殺”療法效果的隨機試驗結果,為治愈HIV感染揭開了又一層迷霧。
《英國醫學雜志》 (BMJ)在頂級醫學期刊上新發表的研究的每周綜述中,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臨床研究員Alex Nowbar女士指出,這項試驗是一個“里程碑”。
什么是“踢殺”療法?這要從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無法治愈HIV感染的主要原因說起。
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些細胞中,“潛伏”的艾滋病病毒會持續很長時間。這些病毒不表達病毒蛋白,因此被感染的細胞不能被免疫系統識別。但一旦停藥,病毒又會大量復制。
“踢殺”療法就是為了徹底消滅這些潛伏病毒:首先“踢滅”這些病毒——,誘導潛伏的HIV轉錄、復制、表達蛋白質(抗原),使其被免疫系統識別;然后一舉“殺死”這些病毒——。藥物可以增強T細胞的活性,識別并殺死這些儲存潛伏病毒的細胞。
這是一項名為“RIVER”的2期開放隨機對照試驗。該試驗在英國的六個臨床中心進行,包括60名患者。這些患者在過去6個月內被診斷為艾滋病毒陽性,并在診斷后1個月內開始接受ART治療。患者被隨機分為1:1組,僅接受ART治療,或ART結合“踢殺”治療。“踢出”劑是能促進病毒轉錄的伏立諾他,“殺死”劑是T細胞誘導的疫苗,疫苗病毒載體是編碼HIV序列但不能復制的病毒,從而增加T細胞對HIV的靶向致死性。
HIV(黃色顆粒)感染表達CD4的免疫T細胞(來源:NIH)
所有60名受試者都完成了研究和隨訪。研究人員在治療16周和18周后,測量從外周血CD4 T細胞中分離出的艾滋病病毒DNA總量,即粗略計算出“潛伏病毒存儲量”,以評估療效。艾滋病毒在CD4細胞中復制,然后破壞這些細胞。以前的研究表明,潛伏病毒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久會繼續儲存在CD4 T細胞中。
總的來說,在兩次試驗中,ART聯合“踢殺”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的病毒DNA水平沒有統計學顯著差異。雖然這有些令人遺憾,但研究人員確實觀察到,在“踢出”和“殺死”兩步藥物治療后,患者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接種疫苗后,患者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增強;在vorinostat處理的2小時內,組蛋白乙酰化也增加,這表明病毒被激活。同時,試驗也支持了“踢殺”療法的安全性,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在治療的第9周和第12周,ART“kick and kill”治療組的患者中HIV特異性T細胞的比例明顯更高(來源:參考文獻[1])
那么,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期的整體療效呢?作者和一些專家的評論做了細致的解讀,認為這并不一定意味著“踢殺”原理是錯誤的,反而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探索方向。
在《柳葉刀》同期發表的評論中,墨爾本大學感染與免疫學研究所所長Sharon Lewin教授指出了影響療效的幾個潛在原因:
首先,臨床上唯一有意義的判斷艾滋病病毒存在的指標是ART停藥后的反彈時間,但這個實驗并沒有測出這一點。試驗中療效的主要評價指標是HIV DNA總量,但其與ART停藥后病毒反彈的關系在不同研究中并不特別一致。
其次,實驗中沒有觀察到相關HIV RNA的明顯增加,起到“踢出”作用的藥物伏立諾他可能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一方面,在實驗中應用kick-kill療法的同時,ART并沒有停藥,這可能會影響對kick-kill療法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試驗中的劑量低于以往的研究,或者患者選擇不當。——關于這一點,Alex Nowbar女士在BMJ的評論中也指出,這些患者是新診斷的,與長期感染的患者相比,他們對治療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該實驗是幾年前開始的,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我們有了更多可以用于“踢殺”療法的新武器。試驗中使用的伏立諾他是一種“老藥”,十年前就嘗試用于抗艾滋病治療的臨床試驗。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具有更多潛在影響的“潛在病毒逆轉”。同時,指南中有一個共識是支持謹慎停藥,從而探索不同的用藥方案。
總的來說,作者團隊和評論家都指出,仍然需要繼續探索“踢殺”療法治愈艾滋病的潛力,或調整藥物治療的選擇,或藥物治療計劃等.
此外,正在探索的治愈策略還包括免疫療法、有助于抗HIV的CCR5基因編輯等。我們期待,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在抗擊艾滋病的征程中,能夠早日實現治愈的目標。
參考數據
[1]薩拉菲德勒等人(2020年)。單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與采用踢殺法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對近期感染HIV的受試者的HIV儲備進行測量(RIVER試驗):一項2期隨機試驗。柳葉刀,DOI:10.1016/s 0140-6736(19)32990-3
[2]沙倫R勒溫等,(2020年)。踢死艾滋病毒潛伏。柳葉刀,DOI:10.1016/s 0140-6736(20)30264-6
[3]亞歷克斯諾巴爾的期刊評論——2020年2月28日。2020年3月2日檢索,來自
[4]艾滋病病毒復制周期。2020年3月2日檢索,來自
原標題:《柳葉刀》:讓潛伏的病毒出現!治愈艾滋病,這個實驗能帶來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