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多點執業是指有一定資質的醫生,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等條件下,在多家醫院看病、做手術,其實質就是醫生兼職行醫。
作為醫改重大舉措之一,多點執業政策的本意是為了調動醫生積極性、提高醫生收入,同時讓患者就近得到高質量的診療。然而它卻并不受醫生待見:自試點以來,深圳只有36名醫師申請多點執業,江蘇全省僅200多人申請且多為退休專家……緣何官方兼職“遇冷”而私下走穴“繁榮”?多點執業的推行還需突破哪些束縛?
2009年的深化醫改方案中明確,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此后各地紛紛開展試點。
“在家門口能看上大專家,夢寐以求啊”“支持專家輪流定時來基層,方便群眾也帶動基層醫生的水平,是個解決看病難的好辦法”……政策推行之初,網友們充滿期待。
可事實并不盡如人意。北京2011年試行醫師多點執業,截至今年6月,申請注冊主動受聘多點執業的醫生共1085人,僅占所有醫師的1%多一點。
浙江自2012年2月試行以來,前半年只有幾十個醫生注冊。今年注冊雖突破2400人,但絕大部分是醫院組織的幫扶行為。
與之對應的,則是“走穴”“飛刀”的暗流涌動。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每年“應邀”在全國各地做四五百臺手術。他說:“我每年跑的醫院有30多家,經常去的也有四五家。”
醫學論壇“丁香園”網站上一項3000多名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55%的醫生認為“所在醫院醫生‘走穴’現象普遍”,近三成醫生表明“本人曾‘走穴’”。
目前,各地多點執業一般都要通過個人申請、所在醫院同意、衛生行政部門注冊批準,因此所在醫院的態度成為注冊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記者調查發現,公立大醫院大多對此不積極。“醫院培養醫生,給他發工資獎金,給他發展空間,最后成果卻分給了其他醫院,這有些不公平。”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說,從人事管理角度來說,醫院間很難合理分攤醫生的培養費用和待遇。
不少醫生則表示,如果所在醫院不同意,自己不會去主動申請多點執業。
“丁香園”網站的調查顯示,84%的受訪醫生支持“‘走穴’行醫合法化”。
多點執業究竟輸在了哪里?“多點執業要固定時間在固定的二三個醫院行醫,相比之下‘走穴’更自由,不改變聘用方式和聘用關系,無需所在單位同意,行醫時間和地點也更寬泛,收入更豐厚。”業內人士指出,“‘走穴’其實是更大范圍、更靈活的多點執業,對醫患雙方都有利,只是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這種現實應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反思。”專家們認為,要讓更多醫生主動選擇多點執業,首先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促進用人方式的多樣化。
“多點執業的推行如同一把刀,將醫生執業方式選擇權、醫院用人權、醫療服務監管權三者之間的權利邊界分割清楚,這是對制度的一種重塑。”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鐘東波指出,政府放松對醫師執業地點的管制相對容易,只要修改相關法規即可,但是多點執業的廣泛推行,需要的是與多樣化的用人方式相適應,完善以人事管理制度為核心的各方面政策制度,讓各方的責權利相一致。
此外,專家們還建議,推行多點執業還應完善配套政策,如醫學生的培訓教育分擔機制、醫生各執業點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責任劃分,以及多點執業帶來的醫療責任風險管理等。
據透露,北京已制定新的多點執業管理辦法,正在報國家衛計委備案,擬在多點執業的注冊管理和行醫范圍等方面進一步放開管制。(記者周婷玉 張樂 李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