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計委表示,已對2011年公布的《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完成修訂,進一步對醫師多點執業“松綁”。8月起,在京醫師到其他醫療機構“多點執業”的門檻進一步放寬,醫師申請多點執業不再需要本單位出具“同意書”,另外,多點執業地點數量不設上限,醫療機構的法人、負責人等管理人員也可以多點執業。
反對
為保醫療質量應嚴禁
現在缺的本來不是醫生,而是好醫生。好醫生集中在哪里?基本在大醫院,特別在“三甲”醫院里。這些年來,“三甲”醫院們紛紛擴大規模,動輒就是數千張病床。饒是如此,往往也走廊里都遍布“加床”。在此種環境中工作,醫師們非常累,非常無奈。遑論醫學如此博大精深,他們還需要不斷學習、總結經驗。
機器運轉久了都要保養,何況是肉體凡胎的人。鑒于醫師們的工作現狀,當務之急是保證他們的休息時間,甚至強迫其休息,而不是放縱、誘使其無限透支精力、體力。讀者諸君,捫心自問,當一名醫師睡眼腥忪、呵欠連天地給你診斷,用顫抖的手拿起手術刀,無論他是多么有名氣的醫師,你是否膽戰心驚?
許多國家誠然也有限度地允許醫師多點執業。但一則國情不同,以美國為例,被允許多點執業的醫師只是獨立開業的自由職業者。在該國,多點執業其實指醫師可以租用其他醫院的床位、設備展開業務。這一點,我國也可以借鑒。應該允許、鼓勵大醫院對其他醫療機構出租大型醫療設備,以物盡其用。此外,在美國,非自由職業者的住院醫師是被禁止多點執業的。
二則在其他國家,縱使允許醫師多點執業,也實行嚴格限制。以英國為例,一般實行“四加一”模式。即一周之內,醫師在本院工作四天,剩下一天可以多點執業,總工作時長依然是五天。在加班文化盛行、加班現象嚴重的我國,這怎么可能做到呢?
放眼現實國情,以生命之名,不僅不應對醫師多點執業“松綁”,且至少應禁止全日制醫師多點執業。為進一步保證醫療質量,甚至應嚴禁醫師加班。為此,既必須增加投入,保證醫師們的收入,也要強化基層醫療體系建設以分流患者。尤為重要者,是要實現醫療機構間的檢查結果互認,為患者的自由流動提供方便。而都是機器檢查結果,現在卻換個醫院就不認,要求重新檢查,一套檢查下來就是數千上萬元沒了,實際是限制、懲罰患者流動、多方求醫。遑論患者跨地域求醫了,那是會報銷比例“腰斬”的。患者不能多方求醫,醫師可以多點執業,這不是赤裸裸地欺負人嗎?
醫師多點執業,且地點、數量不設上限,目前萬萬不可行。否則,一定是管理混亂、服務質量下降,以至部分醫院掛羊頭、賣狗肉,患者利益嚴重受損。
許斌
擔心
出現事故誰負責
面對這樣更加放開的新政,業界應該紛紛叫好才是。但多位三甲醫院醫生均表示,對于多點執業還是需要再“觀望”一陣子。擔心來自何處?正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院管理者所說的,“如果你是院長,你愿意你的大夫拿著全額獎金到處‘走穴’嗎?”
第一,“走穴”的前提是完成本職工作,而醫生本來業務量就很大,外出執業,身體吃得消嗎?心有余而力不足,得不到實惠或只能得到不多的額外收入。
第二,醫生外出執業必然會影響、損害到原單位的利益(有些患者是跟著醫生走的),原單位無法阻止醫生“走穴”,就會采取降低福利待遇等措施,找補損失。“走穴”賺錢固然重要,但保住目前的飯碗無疑更重要,如果不是技術過硬、不愁下家,醫生很可能在原單位的壓力之下無奈放棄。
第三,萬一在其他執業點執業時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而執業點不愿承擔附帶責任,“走穴”醫生該如何是好?在原單位上班,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即使認定是責任在醫生,最終拿出賠償的主要還是醫院,醫生個人基本不負擔,或者負擔很少部分。但是其他執業點聘請“走穴”醫生的主要目的是賺錢,而不是擔責,一旦發生醫療風險,“走穴”醫生將面臨巨額賠償的壓力。
當然,取得“走穴”資格的醫生自己會權衡“走穴”利弊,決定是否外出執業。公眾擔心的是,醫生頻繁“走穴”,會不會提高群眾就醫成本。
總之,好新政出臺后,還要讓其平穩落地,保證醫院、醫生和患者三者利益。
謝慶富
贊成
緩解看病貴看病難
北京對醫生多點執業的“松綁”的****亮點,不僅僅是醫生可以“公公開開”地多點執業了,而是對政府衛計部門、醫院和醫生之間相互的關系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定位,劃清楚了政府管理部門、醫院和醫生三方權力的邊界得到進一步明晰。
醫生多點執業無需醫院審批,明確了政府衛生計生部門在對醫院和醫生的管理上,主要著眼于對醫生依法執業資質的審核,不再干涉醫院對醫生的用人方式、勞動報酬、職稱評定等醫院內部管理層面的問題。既是政府職能回歸本位的一種體現和進步,也讓政府衛生計生部門在管理權限上有了一個明確的區分。只有權限清晰,才能改變政府職能部門要么不作為、要么亂作為的弊端。
醫生多點執業由“黑著干”到“明處干”,這種改變對于醫院而言,可以說是一種比較艱難的訣擇。在某種程度上,醫生儼然成為醫院的“私有財產”,醫生的醫能無法全社會共享。現在,醫生多點執業無需醫院審批,醫院對醫生管理的權限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劃清,即對醫生在本院的醫療行為負責,對于醫生多點執業之中出現的任何醫療事件不用為其埋單,醫生必須為自己的多點執業所從事的醫療行為負全責。
過去醫生申請多點執業,基本上都要經過院長簽字后,才能得到醫院授權的“同意書”,導致了很多醫生難以成功辦完手續,單位“不放人”形成了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現在,醫生多點執業無需審批,掃清了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與障礙,進一步調動了醫生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有力促進了區域間、機構間、院際間的人員流動、技術流動和資源流動,對于統籌調配非常有限的醫療資源非常有效,有效緩解了“看病貴”“看病難”。
井水明
延伸
看教師多點執教可行性
以往,醫師隨便去別的診療機構或者自己從事執業,被相關部門定性為違法違規行為,大力撻伐,并嚴厲禁止。但是,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醫療資源緊缺的現實,“異地執業”慢慢在現實需要面前開了口子。現在,北京市規定“醫師多點執業”無需主管部門同意,可以說是在科學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這是現實需求帶來的變化,值得點贊。
說到“醫師多點執業”,讓我們不禁想起了“教師多點執教”這個話題。我們知道,在當前形勢下,在職教師從事有償補課,是嚴重的違規行為。很多地方教管部門規定,一旦發現有償補課現象,不但本人受到處罰,其所在學校領導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如此以來,教師有償補課成為一道高壓線。誰踩上去,都可能引發地震。但是,因為假期里,家長學生需求旺盛,家教市場一直紅火。很多老師冒風險,也要去從事家教和補課工作。主要原因是,無論干家教,還是在培訓機構兼職,其收入都相當豐盛。
業余給學生補課,證明市場需求旺盛。從“醫師多點執業”的角度看,“教師有償補課”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所以家教市場旺盛,收費高昂。很大原因是需求大于供應,在很多家長眼睛里,利用假期、休息日讓孩子參加一個補習班或者是一對一補一下自己的弱科,對于將來的升學考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旦放開“教師補課”,會發生什么呢?一個是很多教師會投入到這個行業中;而更重要的一個是家長發現能夠選擇的老師越來越多,收費也會越來越低廉。因為在從事家教、補課的老師當中,競爭還是很嚴峻的。
當然,放開教師利用節假日補課,絕不是什么也不管。對于教師資格,教學水平還是應該考核。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家長最有發言權。盡快淘汰那些渾水摸魚、濫竽充數者。真正做到那些需要的學生能夠找到好老師,那些精力充沛,能力高超的老師可以多付出,從而有更好的收入。
李夏
■三言兩語
●目前醫保價格偏離市場價格,政府對公立醫院補貼又不足,以至于公立醫院拿特需補普通,其實是拿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錢做了國家應該補的事情。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特需讓市場去說話,做好私立醫院倒逼公立醫院改革。公立醫院還是需要國家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
——龔曉明
●醫生行業從“單位人”走向“自由人”又前進了一步。
——莫景聰
●實際上大城市醫師到基層醫院會診、手術獲取出診費稱灰色收入至少有20年之久。如今合理合法,這恐會富了少數醫師,造成醫師間收入不平衡,再說會否影響本職工作。
——岑風
●直接受益者將是民營醫院,公立醫院會受到沖擊。只有醫師資源流動起來,才能促進公立醫院改進服務,才能釋放民營醫院市場活力,才能促進移動醫療。改革的步伐需要再快點。
——王穎
●北京衛計委干了件正事。
——湯建軍
●我覺得社會辦醫不能依賴多點執業去促進。如果公立醫院醫師可多點到民營醫院執業,醫療秩序將會很亂。
——王洪強
●公立醫院的醫生如果能放養,行政干預不這么強,政策公平公正對待公私醫院,醫療市場一定會活起來,效率一定會高起來。看看公立醫院的效率,真低!
——裘陽